[特别企划] 关于塑料的一切和改变未来的选择 4 | 敲响最后警钟的海洋
占据地球70%面积的海洋不仅肩负着调节全球气候之重任还是数百万鲜活生命的栖息之所,它为33亿人口提供了主要的蛋白质原和大量的工作机会。面对海洋的馈赠,人类却在不断的向其排放污水和化学药品以及垃圾和石油等有害物危害着海洋生态系统。人类的这些行为不仅让海洋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人类自身安全也开始遭受各种挑战,就产业领域来看,渔业和旅游业等产业正遭受着重创。
大海里的塑料包装垃圾物和废弃渔具
内陆地区的塑料垃圾是怎样流进海洋的呢?根据Roland Geyer小组于2017年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发表的报告内容来看,到目前为止,全球共生产出约83亿吨的塑料,其中79%的塑料被填埋处理,一部分则是被遗弃在了地球各个角落。各国不健全的垃圾处理体系和管制政策直接或间接的“帮助”这些塑料垃圾流入水道,随后通过江河流向海洋。
近日,西班牙Cadiz大学研究小组在《Nature Sustainability》期刊上发表报告并指出,在海洋垃圾中塑料材质垃圾占比高达80%,外带打包用餐饮包装容器更是占据了整体海洋垃圾中的44%,其占比让人吃惊。
渔业作业中必不可少的渔具也是威胁海洋生态健康的一大塑料污染源。遗失于海洋中的渔具装备有个独特的别称“鬼渔具”(ghost gear),2020年10月,WWF发表的一篇名为《Stop Ghost Gear: The most deadly form of marine plastic debris》的报告中提到,在海洋垃圾中渔具垃圾占比10%,每年约有64万吨的渔具垃圾被遗弃在海洋当中。
韩国的海洋污染问题也很严峻,韩国海洋环境管理公团针对本国海岸进行了垃圾检测,结果显示2020年韩国所有海岸上共回收海洋垃圾13万8千吨,近三年来海洋垃圾中塑料垃圾占比高达86.1%,其中渔业养殖场的塑料泡沫浮漂就占了31.7%。
塑料垃圾的海洋影响
流进海洋的塑料垃圾和废渔具对生存在这片海洋的所有生命体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不仅如此,它们已经危害到人类的生存,也逐渐被证实。
全球每年约有10万只哺乳类海洋动物因塑料垃圾死亡。海水里的塑料袋酷似哺乳动物喜食的鱿鱼和水母,很容易导致其误食,其次鬼渔具也是威胁这些动物生命安全的因素之一。
不仅如此,塑料垃圾还成为了海洋生物链中最底端的浮游生物的巨大威胁。绿球藻是海洋中最小的的一种微生物,它通过光合作用向海洋提供约20%的氧气,是海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浮游植物。麦格理大学研究小组于2019年发表的报告中指出,海洋塑料可降低海洋浮游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功能。
塑料垃圾还会排放出铅、镉、水银等有毒化学物质,含DEHP (Diethylhexyl phthalate)和BPA
(bisphenol-A)的塑料制品还会引发癌症、畸形儿、免疫系统受损、胎儿生殖器发达障碍、精子数量减少等严重疾病。海洋浮游植物不知不觉的摄入这些塑料微粒,其结果将直接影响人类自身健康,急需警觉。
2)海洋酸化
海洋酸化是指海水由于吸收了空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酸碱度降低的一种现象。工业革命以来,海水酸性增加形成了如今的海洋酸化现象。海洋酸化问题持续发酵将会导致贝类、甲壳类、珊瑚虫类等海洋生物的身体被腐蚀,而珊瑚和贝壳是小鱼们的主要栖息地,这些种类一旦不能被良好保护,那么海洋生物乃至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将遭受重大威胁。
3)水温上升
塑料制品的大肆生产和化石原料的过度消耗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其最终结果就会导致地球变暖。由此带来的海水水温上升可直接引发鱼类中枢神经异常,导致鱼类集体死亡。全球各地海域的鱼类的品种也在发生着变化,部分地区渔业捕捞量也呈现下降或不稳定趋势。我们时长可以接触到海洋鱼养殖场发生鱼儿集体死亡的新闻,这其实就和水温上升有着直接的关联。
水温上升也是导致珊瑚白化的主要原因,拥有海洋热带雨林美誉的全球最大珊瑚群澳洲大堡礁受水温上升的影响,30%的珊瑚出现白化现象,色彩尽失。珊瑚作为一种与其他海洋生物存在共生关系的海洋生物,可以保护沿海地区免遭台风袭击。为了生活在沿海地区的居民们的人身安全,也为了那些共生的海洋生物,珊瑚生态保护迫在眉睫。
4)渔业旅游业遭受重创
人类自私带来的海洋污染对渔业和旅游业也带去了意想不到的重创。当前,旅游业占据全球GDP总值的12%,这里沿海地区占据了80%,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业支撑着该国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受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和海水酸化等影响,部分沿海地区的观光价值一落千丈,导致游客数量持续低迷。2018年UN发表的《Marine Litter: Socio-Economic Study》报告指出,APEC亚太地区因海洋污染导致的旅游业经济损失预计高达6亿2千2百万美金。
就渔业来讲,海洋生态环境的每况愈下直接导致鱼种发生变化和减少,海洋垃圾引发船舶事故导致的石油泄漏又为水产业带去了致命的打击。拿旅游业来看,被塑料垃圾覆盖的沙滩也不再是游客休闲度假的首选。新闻报道中针对海鲜体内查出塑料微粒的相关报道越来越多,以上两大产业在未来将会接受更多更大的挑战。
全球接力,重获碧海蓝天
气候变化带来了暴雨和高温天气等气象灾害让生活在受害地区的人们苦不堪言。西欧、中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受暴雨影响不断有人命事故的消息传来,北美地区也在49.6℃创记录的高温条件下引发山火,导致数百名居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气象灾害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待解决的重大事件,与海洋塑料微粒垃圾问题一样急需提高重视。
欧洲7月发表了10类一次性塑料制品禁止目录,其他各国也为解决本国的塑料污染问题大刀阔斧的开展着塑料管制政策。
*等一下,了解世界各地塑料管制政策请点击下方链接!
针对“鬼渔具”的污染问题,加拿大于2019年成立了”鬼渔具基金“
(Ghost Gear Fund), 通过Fishing Gear Reporting
System帮助渔业从业者记录丢失渔具并助其寻回。美国、英国、荷兰等18国和部分渔业以及NGO组织于2015年共同设立GGGI组织,旨在开发废渔具回收利用市场,针对主要海鱼栖息地开展废渔具回收和其他各项环保活动。
韩国海洋水产部也在为海洋生态的恢复付出着努力。考虑到韩国的海洋垃圾中废渔具占据了88.3%的比例,政府决定开展征收渔具保证金的政策,并计划到2024年为止,将所有的浮漂产品替换为环保产品,并结合其他海洋环保计划来改善海洋污染问题。一些社会组织还通过开展“Plogging”, “Beach combing”等环保主题活动积极推动海洋生态保护工作。
保护海洋,还不算晚!
根据Ellen MacArthur财团的报告内容,如果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如今天这般发展下去,预计到2050年,海洋中将会存在9亿3千7百万吨的塑料垃圾,而鱼类总量则少于该数量,仅为8亿9千5百万吨。全球都在面临的海洋污染问题仅仅依靠某一国家、某一企业、某一团体来解决是绝对不够的,海洋生物已经没有退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守护好这片海洋!
那我们究竟要怎么做才能让这个饱受折磨的海洋生态得到恢复呢?答案非常简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环保消费、拒绝浪费、正确垃圾分类就是你我爱护海洋环境的最好方法。而企业则应从使用化石原料转变为使用可再生原料入手,并且研发出可资源循环的产品。世界各地政府机关需充分考虑本国国情,开展实施切实可行的减塑政策。
少一些自私的“便利”,多一些有责任的“参与”,海洋重拾”健康“指日可待。
保护海洋,还不算晚!
评论
发表评论